第十三章 翻天覆地(1 / 2)

战争世界 闪烁 2943 字 10天前

一年半,不算长久,变化却是翻天覆地。

在这一年半内,最受关注的肯定是华夏的那座“聚变核电站”。只不过,除了在第一次报道中提到了“聚变”之外,华夏官方媒体说的都是“新型核电站”,没有了“聚变”,而且实际并网发电能力几乎可以忽略。为此,花旗新闻媒体对华夏当局大加鞭挞,认为华夏当局故意散布虚假消息,误导全世界的科研机构。为了证明那不是所谓的聚变核电站,花旗新闻媒体还罗列了很多证据,包括发电能力,以及分布式散热系统。简单说,那只是一座采用了新技术,将反应堆安放在地表之下的裂变核电站,还带有试验性质,根本不是华夏当局吹嘘的聚变核电站。

至于在波斯援建的核电站,在进行了一年的施工之后,并没有什么起色。

虽然按照规划,这座核电站要五年才能建成,而并网发电是七年之后的事情,但是波斯当局对工程拖延已经感到极度不满,伊万国更多次向波斯当局提出,愿意提供技术更加成熟的方案。简单的说,就是让波斯放弃跟华夏合作,投入伊万国怀抱,利用伊万国提供的技术建造核电站。

在跟华夏多次交涉无果之后,波斯在半年前开始跟伊万国谈判,为重新启动裂变核电站建造工程做准备。

对此,花旗当局立即终止了跟波斯在各方面的谈判与协商,着手拟定针对波斯是制裁方案。按照花旗国务院发表的公告,只要波斯重新启动裂变核电站的建造计划,花旗就不会继续遵守当初做出的承诺。

虽然波斯跟伊万国的谈判还在进行,但是中东已是战云密布。

更要命的是,之前积极推动谈判的其他几个国家,即高卢与大不列颠,现在表现得都很冷漠。

从本质上讲,这与华夏有关。

一年半的时间,足以证明华夏有没有在可控聚变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,而西方科研机构给出的结论都一样,即华夏还没有掌握商用聚变技术,更别说建造商用聚变核电站,而华夏取得的成就最多只是解决了几个技术难题,离商用更近了一步,因此在短期内,绝对不可能实现商业应用。

说得直接一点,高卢与大不列颠,甚至是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认为受到华夏玩弄。

要知道,这绝对不是可以拿来开玩笑的事情。

在半年前,也就是“新型核电站”并网发电,花旗等西方国家通过该电站的分布式管道散热系统的工作状态,也就是散发出的热量断定这只是一座采用第六代超高温气冷堆,而且主体结构在地下的裂变核电站的时候,花旗已经在可控聚变领域追加投资一千亿绿币,还要继续投资上万亿,以高卢、日耳曼为首的欧洲集团的科研投资也高达上千亿欧币,后继投资更庞大。

也就是说,短短一年之内,西方国家在可控聚变领域的科研投资超过两千亿绿币。

这是个什么概念?

在同一年,花旗联邦当局资助的其他科研项目的总投资还不到两千亿绿币,其中包括军事项目的一千三百亿。也就是说,花旗用在可控聚变技术上的经费,相当于全年科研经费的四成。

这个比例,在欧洲更高。

以花旗为首的西方国家卯足了劲,要在可控聚变技术领域赶超华夏,在投入了巨额资金之后,才发现这是一个骗局!

对花旗来说,问题还不是很严重,因为不管是不是骗局,只要华夏在可控聚变领域投入了海量资金,花旗就得跟进,绝不能落后。如果耽搁了几年,等到华夏取得突破,再奋力追赶就太晚了。

可是对众多欧洲国家来说,这却是个严重的问题。

别忘了,在花旗的《减税法案》的影响下,包括高卢与日耳曼在内,欧洲各国的财政十分紧张。在各个方面都需要海量投入的情况下,却在毫无意义的地方浪费上千亿欧币,那感觉肯定很不好受。

更让高卢等欧洲国家气不过的是,华夏充分利用了这一年时间。

受到可控聚变技术即将具备实际应用价值的影响,在过去一年半里,特别是在最初的一年间,国际油价高台跳水,从每桶八十五绿币跌到了不足四十绿币。在此期间,华夏不但跟众多石油输出国签订了长期协议价格,还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石油,其进口量同比增长接近三成。按外界估计,华夏只是在石油进口上就节省数千亿绿币。更何况,华夏进口的石油已经超过了本国正常消费量,即很大一部分进口石油转为了战略储备,以此抵充高油价时所造成的损失。

显然,这还不止是低价进口石油那么简单。

通过这一年的疯狂采购,华夏储备的石油已经达到了日常消耗一百二十天的水准,离标准安全线,即一百八十天所差无几。此外,只是从储备量看,华夏已经超过花旗,成为全球第一大战略储备国。凭借如此巨大的储备,华夏在国际油价上有了更高的发言权,即通过调控进口来影响国际油价。

从长远来看,华夏在国际油价上获得的话语权所带来的好处,那就不是用几千亿绿币能够衡量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