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世贞战意十足,大笑道:“来就来,他们要攻击行之,咱们也不是吃素的,不服气就辩论辩论,看看谁有道理!”
王世贞是越发钦佩自己的妹夫,维护起来,那是不遗余力。
“呵呵,王凤洲,你还说我是驴粪球,你也好不到哪去。没见行之说吗,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,是知行合一。要想驳斥他的观点,完全可以,只是要拿出真东西。靠着清谈,靠着闭门造车,是不行的。”徐渭笑道:“所以啊,我准备带着翰林院的那帮小子,去天津看看,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,再说了,我也想领教一下,行之怎么靠着一张苇席,就让一个村子变得富裕起来。”
“好啊,这个主意好,算上我一个,国子监那边刚考完试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吗!”
这俩人也看透了,与其浪费口水,坐而论道,不如领着人去看一看,他们深信唐毅不会让支持他的人失望的。
消息放出去,回响之热烈,简直超出了徐渭的想象,几乎所有的翰林,从上到下,全都报名了,足有四十几号人。
国子监那边,更是热闹,王世贞本以为有个七八十人就很不错了,哪知道光是报名的就突破了二百。
里面有举人、贡生、官生、恩生、功生、例生、土官、外国生、幼勋臣及勋戚大臣子弟,几乎一个没有落下。
而且仔细一了解,还有不少冒名顶替的,好多商人被书中的内容吸引,仰慕唐毅的名声,想要拜访讨教,就花钱从国子监的生员手里买来报名的资格。
王世贞和徐渭互相通气,是既喜悦,又担心,这么多人,如何安排啊,听说唐毅那里不过是个小村子,百十户的人家,怎么能住得下这么多人。
后来还是诸大受和陶大临想出了办法,分批,正好国子监和翰林院不能空了,一次只准五十人前去,而且不准带仆人,怕辛苦的别去,不怕辛苦的抽签。
结果没有人主动退出,最终抽出了五十个幸运儿,由徐渭和王世贞带领,前往天津,考察书中所说。他们和同学们话别,花了四天的时间,赶到了天津。
又在人的带领之下,来到了村子外面。
离着老远,眺望过去,一片低矮的土坯房,冒着炊烟,看在眼里,徐渭和王世贞,都惊讶的长大了嘴巴,同行的翰林和监生也都惊叹,唐大人竟然住在了如此简陋的地方,实在是令人惊讶。
他们走近了村子,遇到了忙碌的村民,这些村民只是看了看他们,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了,没有丝毫的害怕,甚至已经见怪不怪了。
自从《国富论》刊发之后,就有不少商人仿佛朝圣一般,前来拜会唐毅,前不久,天津巡抚殷士儋还带着大大小小的官吏,有知府,知县,前来拜见唐毅,请教治理地方之法,盘桓了两天才离开。
见惯了那么多官员,区区一帮读书人算得了什么。
“果然和别处不一样,老师还真是厉害!”王锡爵欣然说道,他幸运地抽中了签,一想到还在京城写青词的申时行,就忍不住幸灾乐祸。
“凤洲公,咱们快点吧,村子就在前面了。”
王锡爵一溜烟儿跑在前面,其他人争先恐后跟着,进入了村庄,四下留神,看得出来,的确房屋简陋,低矮逼仄,老百姓以往的日子过得不算好。
可如今全然不同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,不论老人孩子,都换上了得体的衣服,干净整洁,不管是村子里的道路,还是自己的院落,都规规矩矩。
而且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堆着石块方砖,好些急性子的人们已经准备开工建新房了。只是他们还必须完成一项神圣的任务,才能轮到自己。
那就是修建村子里的学堂!
就在唐毅住的土地庙对面,辟出好大的一块平地,几十名打着赤膊的村民正在挖地基,目测一下,学堂的面积也有十间房舍,地面上有青石青砖,还有比腰都粗的房梁,在另一面,有十几个木工在忙着制作桌椅板凳,预备着给娃娃们上学用,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要不了一两个月,方圆十里八乡,最大的私塾就会赫然出现。
看得出来,村民们的确富裕了。
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小小的村子,竟然舍得不惜血本,大兴文教,都是老师的功劳。
身为唐毅的学生之一,王锡爵十足的自豪,何其幸运,能成为老师的弟子。
他迫不及待地嚷嚷道:“快去见恩师吧,我们满肚子的话要请教恩师呢!”(未完待续。)